《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18-11-24 来源:教学设计 点击:

【www.hnszbcy.com--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虽有嘉肴》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1、2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 自强(qiǎng) 兑( yuè )命 学( xiào )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困(不通 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明确:先从“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在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从《兌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板书:

  嘉肴 食 旨 学 知不足 自反

  学习重要性 教学相长 学 学半

  至道 学 善 教 知 困 自强

  六、熟读成诵(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七、拓展延伸(备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念:想着。 典:主。)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习为主”。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与《课时特训》。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能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的1、2两项。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补充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虽有嘉肴》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之《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听读,听后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 自强(qiǎng) 兑(yuè)命 学(xiào)学半

  2、自读,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困(不通 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预设: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巩固积累

  1、全班齐读,小组竟读课文。

  2、对照原文,译读巩固课文。

  六、课堂总结

  1、文化常识:“四书”“五经”

  2、《礼记·学记》间隔号前为书名,后为篇名。

  3、熟读课文,力求能诵。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与对美好人生的礼赞,前面几篇文章分别利用叙事或抒情的方式阐述了人生感悟,这篇文章从学习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

  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

  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实词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预习学案(见后面附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老师先跟大家讲个故事:上帝让人带蜗牛去散步,并规定人与蜗牛要并肩行走,人觉得这事不难,就一口答应了。人带着蜗牛散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没走几步就犯难了,蜗牛与人的步伐总是不一致,人总是昂首阔步地走,蜗牛被远远甩在了后面。人觉得不耐烦了,

  跑去和上帝抱怨说:“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无法和它一起散步。”上帝回答说:“你试着以蜗牛的速度行走,看看这样与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样。”人接受了上帝的建议,改变了以往的速度,与蜗牛一起慢条斯理地走着,他发现,平时由于走得太快,没怎么留意沿途的风景,原来路边的小树长高了,长出了嫩芽,小花灿烂地绽放着,还有小鸟轻快地歌唱??这事都是人紧绷神经松弛下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人发现:其实不是我在牵着蜗牛散步,而是蜗牛带着我散步。

  这个故事里到底是人带着蜗牛,还是蜗牛带着人呢? 其实,学习有时是相互的,你在教会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很多。这就是教和学的

  【设计意图】利用故事导入,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文言文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

  道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更加详细地探讨一下教与学的关系。 (二)读清句读 学习文言文,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读通句读,虽然文章已经有了标点,不过有些句子

  示例: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之间还需要再次停顿,请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设计意图】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朗读可以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刚刚开始教文言文朗读要教会学生拉长语调,将停顿的地方表现出来。

  (三)解读文本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 解释重点实词虚词

  旨:甘美 善:好处 虽:即使

  翻译句子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不知道它的好处。

  (2)仿写句子“虽有??弗??不知??” 参考句子:虽有异香,弗闻,不知其妙也;虽有万卷书,弗读,不懂其道也。 作者采用同一句式从嘉肴到至道,是一种类比的方式,我们刚才的仿写就是将类比拓展开来,这么做可以将道理形象化,人们对至道难以理解,但对嘉肴这类常见事物非常熟悉,将深奥的道理赋予简单的生活现象当中。

  【设计意图】仿写句子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直白地了解类比的妙处,直接讲解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如果学会了仿写,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 故曰:“教学相长也。”

  解释重点实词

  困:不通

  翻译句子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学习让我们发现自己不足,这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反”,“自反”指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之后呢?对,坚持学习;当“教”遇到理解不了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强”,“自强”的意思是自我勉励,勉励之后又该怎么办呢?对,还是回到学习中去。所以对于“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可以整理为:学习让我们懂得更多,学后我们就可以教;当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要返回来再次学习;教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收获很多,这实际上也是学的过程;当教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勉励自己,重新回到学习中来。

  (3)说说自己身边“教”和“学”的故事。

  教师分享故事: 事例一、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平时教你们知识,不过有时候同学们的精妙回答也会提醒老师,让老师拓宽思路,这就是老师在教你们的同时也学到了方法。

  事例二、老师平常为了教好大家,上课之前要进行备课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读懂要教的内容,老师查阅大量的资料,从这些资料中吸取营养,所以当我教遇到困惑的时候,我还是回到学习中去,借助其他人的力量完成教的任务。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学习的难点,所以设置两个活动来强化,第一个活动是理论上的理解,用直观的方式画出“教”与“学”的关系;第二个活动是将这种关系生活化,带到自己身边来,通过列举事例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教”与“学”的关系。分享的事例分别从一个人和两个人的角度来阐释“教”与“学”,具有代表性。

  反:反省 强:勉励 长:促进 (2)请大家完成下面的填空,用箭头表示“教”与“学”的促进方向。

  3.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结合预学案明确第一个学的读音(xiào)、含义(教),明确“其??乎?”的意(2)翻译句子:《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学”(xiào)与“学(xu?)”其实就是一个字?为什

  ——。比较这两个字的不同。 思(大概??吧?“ 么会这样呢?请看下面两个字明确:这是《说文解字》中“教”与“学”的写法。前面这个是“教”,后面这个是“学”,不难发现这两个字的写法非常相似。其中表示算筹,指的是孩童,表示手持鞭子、棍杖。学字多了几个形状:表示房屋。其实教与学在古文中属于异体字,即音义完全相同,是一个字的两种写法。也就是说,教与学原本在古文中意思是一样的。大家可以做出这样的理解: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学习,所以教是学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教与学的理解,通过构字来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古文知识。 像爪一样,表示的是手,突出“手把手”教的含义, 即庐,(四)指导背诵 本文主要讲述“教”与“学”的关系,从什么地方开始引入的呢?(嘉肴)对于嘉肴美味,我们首先要吃,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请背诵第一句。

  学习是为了懂得更多的道理,跟吃美食一样,要懂得最好的道理,必须要学习。背第二句。 学习有了体会,就要与人分享,这就是教。学习有了困惑,就要学会反省,然后继续学习;教别人遇到了困难,要学会自我勉励,然后也要继续学习。所以说教学相长。背诵第三、四、五句。

  文章最后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学相长的道理,应用了《兑命》中的一句话,请背诵这句话。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当堂落实文言阅读背诵问题,梳理文脉。尤其是从至道的学习如何转到“教”与“学”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教”是学习之后的一种分享过程。

  (五)拓展延伸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好多的教训。”根据《虽有嘉肴》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可以自由讨论)

  【设计意图】引入陶行知先生的话是希望将古今的教育教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陶先生的话是对“教学相长”的一个有力佐证。

  结束语: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只是红烛上的火苗;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教只是春蚕嘴里吐出的一根丝线。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与别人分享。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珍惜少年时。少年是学习的大好时光,

  我们要静下心来,不断学习,不断反省。

  八、作业布置

  搜集关于学习的名言名句,背诵其中自己认为感悟最深的五句。

  九、板书设计

  附录: 《虽有嘉肴》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

  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4.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

  二、相关链接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重视因材施教。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

  三、预习作业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新改版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篇课文,是整册书的第三篇文言文课文,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初一新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特制订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2.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3.让学生运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大意。 情感与态度目标: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教学相长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采用提问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自然而然转入文学常识。

  同学们,你有没有听过“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师答:《学记》)

  一、 感知课文(分不同形式的读,但每一次的读达到不同的目的)

  采用花样繁多的朗读,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语感,丰富文化底蕴)

  1.一读课文(个人读),读准字音。

  虽有嘉肴( ),弗( )食,不知其旨( )也。 ...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 ..

  故曰:教学相长( )也。 .

  《兑命》曰:“学( )学( )半。 ..

  2.二读课文,读出韵味。(录音范读,划出朗读节奏)(在掌握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全班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

  3.三读课文,理解字词。(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朗读并结合注释和参考书籍,并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文言实词归类。)

  通假字: 兑命兑:通:“说”,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

  古今异义词:(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用意,目的) .

  (2)、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

  (3)、然后能自强。(古义:自我勉励;今义:到) .

  一词多义:(1)、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 .

  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

  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 .

  (2)学

  教学相长(学习) 学学半(教) ..

  4.四读课文,读懂文意。 介绍“留、补、删、换、调”翻译方法,小组根据方法结合重点字词翻译原文。(两三句重点句,抽学生回答,检验学生是否掌握。)

  四、研读品析 (齐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你觉得这篇课文是在跟我们讲什么道理?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这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在理解大意后,归纳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

  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五、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1、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际,把课堂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情感目标: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

  1、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知道“四书”“五经”指那些书吗?它们都是儒家经典书籍,今天我们学习节选其的一篇文章《虽有嘉肴》。

  二、学习注解一,了解《礼记》和《学记》的关系及内容。

  三、整体感知,疏通字词,了解文意

  1、一读正字音(点名读、正音、再读)

  2、二读明节奏,读出韵味(上黑板划节奏、明节奏、齐读)

  3、三读理解字词,并疏通全文(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根据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不能解释的字词句子做上记号,然后个别提出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4、再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文意

  5、尝试背诵

  6、完成课堂练习并检查

  四、自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2、联系文章思考,为什么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呢?

  五、拓展延伸

  如果有同学问你作业,你将怎么办?

  六、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虽有嘉肴》,文章虽短小,却靠诉我们一个特别有用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学以致用,在“书山”“学海”不仅要勤用功苦用功,更要学会巧用功妙用功,这样才更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也会有更大的收获。

  七、作业

本文来源:http://www.hnszbcy.com/jiaoxuewendang/2430/

为您推荐

乌衣巷教学设计汇编3篇

《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抚今吊古的诗篇是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乌衣巷教学设计汇编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3-28 16:12:46   乌衣巷教学课件   古诗乌衣巷教案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锦集六篇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锦集六篇,欢迎品鉴!

2024-03-28 16:12:39   青山处处埋忠骨公开课优秀教案   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

自相矛盾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难一》。该成语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在句中常用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欢迎品鉴!

2024-03-28 16:12:33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自相矛盾》公开课课件  

初中语文 - 灯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汇编三篇】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语文 - 灯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汇编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03-28 16:12:25  

《杨氏之子》名师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本五年级下册(合集3篇)

五年级是指小学阶段的高年级阶段,其中五年制五年级的学生要面临“小升初”考试,所以要认真学习、仔细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六年制五年级的学生要为六年级的小升初做好准备,所以也要认真学习、备战小升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氏之子》名师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本五年级下册(合集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

2024-03-28 16:12:23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下杨氏之子优质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