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巨大成就论文3000字【四篇】

更新时间:2024-02-28 来源:3000字 点击:

【www.hnszbcy.com--3000字】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论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巨大成就论文3000字【四篇】,欢迎品鉴!

论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巨大成就论文3000字1

【摘要】本文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展的实践历程进行了回顾。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农民收入结构和增长来源发生显著变化,农村人口处于快速社会分化阶段,国家对农民实现了由“取”向“予”的转折,文章还针对中国“三农”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了对策。本文将主要从实践历程、成就与变化、政策建议三个方面依次展开讨论。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实践历程成就与变化

一、改革开放40年乡村发展的实践历程

(一)1978—1988年初步振兴乡村经济。经过改革开放前30年的艰辛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根本改善,但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被分割成为两个相对封闭而又失衡的经济社会系统,农业农村剩余被过多转移到了工业和城市,导致农业农村发展落后较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对经济发展指导方针进行了调整,乡村经济振兴被提到日程上来。

(二)1988—1998年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探索。农村改革10年后,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已经普遍实施,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开始凸显。为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1996年中央1号强调要加速农村经济向商品化、产业化、现代化转变。1997年10月,中央将村民自治的基本内容,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写入了党的十五大报告。这些举措有效遏制了乡村基层组织不断涣散的局面,一定程度提升了乡村的治理能力。

(三)1998—2005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经济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建立;通过民主政治建设,“全国已经建立了69万多个村民委员会”,这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四)2005—2012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但过去长期忽视的问题开始凸显并不断恶化:战略性农业资源短缺、不同利益主体冲突加剧、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农村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农民收入增长空间不足。对此,国家对农业发展政策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和改进,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好转。

(五)2012年至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党的十八以来,乡村建设和发展迈入新时代,农业开始表现出新兴产业的基础特征。但新的问题出现了:城乡不平衡发展开始向农村内部转移,农村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矛盾尖锐,短期化增长成为突出问题,少数地方的农业农村发展表现出虚假性繁荣。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继而在2018年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这成为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指南。

二、中国农村发展的成就与重大变化

(一)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革开放后,国家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逐步放开了农产品的经营,农产品实现了由市场定价,市场逐步在农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市场的引入改变了农村经济的微观基础,农民成为自主的劳动者,家庭成为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农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二)农民收入和人口结构发生重要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惠农政策的提出致使农民的收入水平持续增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由1978年的133.6元升高到2011年的6977元。但同时,农村人口增长开始出现“三低”,老龄化速度加快,农村年轻人涌入城市,处于工作不稳定、待遇低下、缺乏社会保障的境况之下,受城市文明的浸润,“迟婚少生”成了必然选择,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三)国家与农民关系发生显著变化。上世纪80年代初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重塑了农村的土地制度,是国家和农民之间关系的一次深刻调整。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农村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已表现出不合时宜之处,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农民和基层政府矛盾凸显,国家开始寻求新的制度变革来***“三农”发展僵局,始于2000年的农村税费改革成为国家和农民分配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2006年,中国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终结,标志着国家与农民间“汲取型”关系已被打破,这场改革在减轻农民负担、推动基层政权组織改革深化、保障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和突破。

三、未来政策走向与建议

(一)完善社会流动机制,消除农民社会流动的制度障碍。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制度中还存在着一些影响农民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特别是户籍制度,是影响农民向其他阶层流动的主要制度障碍。消除城乡二元分隔体制的影响,改变农民工的“边缘化”地位,承接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任务。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改变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必须尽快提到政府议程上来。

(二)加快建立社会安全网,保护农村弱势群体的利益。目前发展的重点是:建立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解决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并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这要求我们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制度框架,通过法律等手段将现代社会发展的保障制度和保障服务全面引向农村、惠及农民。

(三)优化农村社会组织结构,扶持农民自组织的发育。农民自组织,作为农民抗拒市场风险、维护自身权益的组织形式,作为农民进行政治参与、表达自身利益的新型途径,作为有效沟通与协调政府与农民关系的中介,其地位和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应扶持农民自组织的发育,使其真正成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自治组织。

参考文献:

[1]王丰.改革开放40年乡村发展的历程与经验启示[N].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8(5).

[2]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60-1780.

[3]回顾辉煌成就展望美好未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系列报告汇编[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2:272;

[4]郭晓鸣.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维度观察[J].改革,2018(3):54-61;

[5]乔元晶.我国农民收入现状与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7(9).

[6]韩俊.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2).

论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巨大成就论文3000字2

摘要:1978—1992年,是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关时段。通过15年改革的披荆斩棘,逐步完成了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保持了经济的平稳运行及持续增长,被称之为“中国奇迹”。针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何以能突破重重藩篱,并一直保持增长的态势,《探路之役》一书通过对历史进程的梳理,以高层决策为主线考察一系列互动过程,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特点和时代面相,不啻为改革开放经济史的精心之作。作者无疑对改革开放史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对细节的梳理仍有进一步探索推进的空间。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改革;当代史;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2-0001-02

经过改革初期15年的探索,经济改革最终实现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平稳过渡,在改革观念和实践上逐步矫正,以自信、崭新的姿态迈向全球化的新纪元。萧冬连先生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追求深层的宏大意识:试图回答为什么中国的改革能够走得这么远,如何成功突破市场化转轨的临界点,突破了改革初期经济史研究的局面。本文从这一问题视角入手,论析中国改革的路径和方式,以此证明中国的改革并非预先设计的完美图景,更不是西方学者视域下的“边缘革命”“人类行为的意外结果”[1],而是“随机行走与有限理性的结合”[2]。本文兼谈对改革开放史研究的省思,欲就教于读者贤达。

一、改革的缘起和社会历史条件

改革本身源于国家或社会的内外部危机和重重挑战,在20世纪70年代末这个时间节点走向改革之路,缘起于1966—1976年那段岁月留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国家百废待兴。在两年徘徊期间,初期的经济改革如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放宽农村政策等都是应对危机的措施。党内外也集体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反思:中国必须改革,在当时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出国考察潮打开国门看世界,使得更多的人看到了中西方的巨大差距,学习西方成为共同的思想认识。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转折,重新唤起了精英阶层的理想,他们成为改革的重要实践力量。历史演进是有路径依賴性的,也就是说,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模式和所走路径要依赖于我国的社会现实,选择适合的发展道路。中国改革的基础条件起点更低,拥有更多数量的中小企业、更多的地方分权等,这与苏联和东欧国家基本条件是相异的。因此,“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二、改革方式的选择

所谓渐进式改革,一般是指最先开始经济体制改革,政治改革稍滞后,这是因为需要保障政府为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政策咨询、利益平衡等等。另外,包括经济改革不求一步登顶、一蹴而就,而是“摸着石头过河”,以便对经济政策随时调整,适应实际。最后是指改革的实验性,以问题为导向,逐步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政府在宏观调控政策中采取了双轨制的制度设计。西方学者不看好中国的渐进式改革,诚然渐进式改革并非无瑕,但是可以从眼前着手,脚踏实地做,定会取得显著效果。首先,使风险降低,阻力变得细微。局部的改革实验不会触及国家宏大的布局,其成功之道还可为之后的改革提供借鉴。其次,渐进性改革是大众参与和分享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的放权让利改革促使各层级包括基层群众都加入进来,实现了自上而下、由下向上的双向驱动。最后,渐进式改革为体制外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农村改革取得巨大进展

农村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使当时所有人喜出望外。改革的突破,让人民群众信心倍增,同时市场的能量迅速聚集释放,这是中国向市场化方向进军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农村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缘起于集体化时代,从革命结束后的土地改革之时起就出现了包产到户,各界最初对包产到户的争论十分激烈。农村改革的突破对市场化的改革具有全局性的意义,不但使群众和改革官员信心倍增,而且改革也获得了更多的认同。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使我们对进行全面改革增强了信心,也给我们进行全面改革创造了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3]农村改革的全局影响更在于其释放出来的巨大市场力量。农村改革最积极的效果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在改革初期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国家同时也获得了可观的收益。市场化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对国有企业形成竞争压力,倒逼体制内经济有所改变。另外,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跨区域流动。其深远意义更在于为解构城乡二元体制,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持续的推动力。

四、开放的环境助推改革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处于美苏对峙的大背景下,中国拥有了一个稳定发展的国际环境。高层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迫切需要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外部因素对改革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外资进入国内市场,改革拥有了进行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及管理,极大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改革在开始一直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沿着市场化先行的轨道逐步探索。再者,对外开放更突出的表现是思想开放。1978年后大批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出国考察,学习西方,改革愿望异常强烈。“走出去”后,派出的各类考察团、留学生、访问学者络绎不绝。中国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不可预知的风险很大,中国的决策层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实事求是,并没有奉行“全盘西化”,因此中国的改革路径是基于自己的实践探索。

五、总结评论

改革开放史是当代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学术界对其的研究凤毛麟角。笔者认为,改革开放史有独一无二的优势:第一,有丰富的民间社会资料,有许多历史参与者、知情人健在,便于进行田野调查和口述。第二,历史研究者正在经历或参与改革开放,正处在历史现场,更能深层次理解社会变革、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等。萧冬连教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改革开放史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口述史料收集整理和民间调查,《探路之役》一书乃是作者精心研究的献礼之作。 他把1978—1992年的经济改革定义为“探路之役”,是对改革目标和改革路径的探索,具有深刻的意义。作者把握住了“探路”这条基本线索,清晰地勾勒了改革开放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脉络,叙述了高层决策、思路规划、地方响应等过程联动,阐明了我们是如何随着改革进程一步一步地选择改革的下一个方向。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开放是一场没有蓝图的改革,就像长征一开始并不打算要去陕北一样。不过,也正是因为一开始就没有规划得那么远,而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开放才真正成为了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李金铮教授曾经對问题意识有这样的诠释:“学术研究首先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也就是提出有价值的学术课题。”[4]作者的问题意识极其强烈,没有就事论事地探讨改革开放经济改革的过程本身,而是追求深层的宏大意识。就如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所讲:“形而上者谓之道,述事而以理昭焉。”[5]历史学研究从来不是单纯地记录过去的事件事实,而是揭示当今现实的多重面相。《探路之役》一书同样蕴含着作者的现实关怀。萧冬连教授开篇即提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能够突破重重藩篱,并一直处于发展的态势。通过对历史进程的细致梳理做出回应,作者对改革进程抽丝剥茧式的深层解读,为我们把握改革开放的内在逻辑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在史料运用上,萧冬连教授以平实严谨的文字和生动鲜活的细节,还原了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历程。参考的史料除了原始文献、报刊报道、回忆录、学人研究著述、会议档案文件之外,还有部分是作者对改革的重要亲历者的口述访谈,这也使得本书的原创性、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达到了新高度。独家史料和高层决策的丰富细节,简明而凝练,也充分体现了作者不俗的文字表达功力。

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不断追求美好生活,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但不是可以说改革是完美的,到底有没有遗憾?萧冬连教授曾评价道:“现今的中国就像狄更斯笔下的《双城记》,一方面,全世界都在热议中国崛起;另一方面,‘中国奇迹’的背后积累了太多的矛盾。”[6]《探路之役》一书对改革的缺憾没有进行有力的诠释,这是本书可以更进一步研究推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61.

[2] 萧冬连.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288.

[3] 房维中.十三年纪事(1977—1985)[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85.

[4] 李金铮.小历史与大历史的对话:王笛《茶馆》之方法论[J].近代史研究,2015,(3):122.

[5] 章学诚.文史通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38.

[6] 萧冬连.关于中国当代改革开放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共党史研究,2015,(1):83.

论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巨大成就论文3000字3

摘要:本文主题是论述改革开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意义。第一,改革开放使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第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找到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正确途径;第三,改革开放注重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给社会主义制度注入了活力,全面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制度创新;理论创新

从1978年十一届三种全会开始,改革开放谱写了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所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变革实践顶住了苏东剧变所带来的冲击,在经济总量上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初步改变了中国的穷困面貌,使社会主义理念放射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回顾过去三十年的历史,更加坚定我们沿着改革开放之路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的信心。

一, 改革开放是一场思想解放的革命,使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

回顾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最大的问题,是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是用实践去丰富、发展理论,而是用理论来剪裁现实。因而在左倾思潮影响下,我们的实践越来越脱离了世界发展潮流。

粉碎“_”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过去社会主义的实践进行了深入反思后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横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为了冲破禁锢打开局面,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实事求是,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广大干部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脱了出来,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最大的收获,是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对这个事关大局的问题,邓小平进行了不懈地探索。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以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为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指示了方向,使社会主义的实践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二, 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途径的伟大探索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摆在全党面前的首要课题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完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使命。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设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985年10月邓小平会见美国时代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就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是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发展,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更进一步提出计划和市场只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社会制度没有关系,从根本上解除了发展市场经济的思想束缚。因而党的十四大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中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找到了突破口。二十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增长近10%的奇迹,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贸易大国和外汇储备大国。人均4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正是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实践释放了经济活力,因而发展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历史经验后提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因此,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他提出坚定不移地搞对外开放,是我们一项长期的政策。在他的推动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建立经济特区、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等多种形式向世界开放,特别是本世纪初加入WTO使中国经济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潮流,对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是改革开放,完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途径的探索,引导中国经济走上现代化发展之路。

三, 改革开放,体制创新,理论创新,给社会主义制度注入了活力,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当我们在反思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时,不难认识到,除了经济上没能建立起有效的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外,最大的败笔就是发生了““””。这场浩劫充分暴露了我们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首先是人治重于法治。以党代法、以言代法是酿成十年内乱的主要原因。

小平同志深刻认识到存在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的问题,他指出:“这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作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制度问题首先是法制问题,即领导制度中缺乏法律规范,不是法治而是人治,不是办事有法律根据而是随心所欲。因此在改革开放中,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制度建设,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改变而改变。”这场制度创新的重点是加强法制建设。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更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使这场制度创新的变革更具有十分长远的意义。

论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巨大成就论文3000字4

[摘要]青岛,其产业产值从开始的56.55亿元到现今的万亿总产值。青岛,一座沿海魅力之都,四十年艰辛的改革之路,促使它成为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国际化名城;青岛,曾被称为“小渔村”到山东省的政治经济高地、综合性工业城市、金融中心、旅游胜地,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的华丽蜕变。

[关键词]青岛改革开放品牌

一、首批沿海开放城市

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同意进一步开放青岛,并将其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极为重要的方法。

40年来,政府通过放宽外资项目,吸引外商来青投资。西门子公司创新性中心工程项目就是其中之一,这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独自注资创立的首家积极开展工业4.0应用的智能制造创新中心。

众所周知,西门子拥有百年历史,是全球知名的电气和电子公司,自1872年开始西门子进入中国市场,其产品的可靠性和环保性得到广泛认可。此次工程项目名称中的工业4.0是德国政府明确提出借助物联信息技术,将制造流程中的原料供给,新产品生产,同时将对外销售的应答信息数据化、智信息化,最后做到极速,适合个人的产品供应。

创新中心的引进将使青岛的智能制造进入新的领域,也就是吸收西门子数字化、自动化技术,同时青岛企业将与西门子合作共赢,创建真正意义上让科技的力量进入日常生活,让理念落到实处,彻底解决技术创新问题,最后做到企业间的携手互利。

青岛一惠普软件核心项目项目将在青岛投入建设。青岛将踏入我国第一家总体布局全球大数据应用于研究工作及制造业产业先导基地的大城市。惠普软件中心作为一家知名企业,其业务包括八大行业,金融服务业、制造业、通信媒体和娱乐业等等。大数据项目一方面能够为国家企业带来分析和洞察力,另一方面凭借大量的数据能够更科学的决策,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就其效果而言,它可以依据某些商超网站的买家评论,分析企业产品销售状况。

那么惠普软件能给青岛带来什么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提高青岛的城市化质量,打造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关注于中小企业和百姓,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对企业进行测评,这包括政府对企业提供具体政策,促成企业快速发展,适应青岛市场等等。另一方面,对百姓的吃穿用度提供帮助并不断改善,解决教育基础问题。总之,这一项目围绕着智慧城市使得企业和百姓的日常生活更便利、更有效,而这些就是大数据所带来的。

其次,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建立的产业示范基地将为青岛提供世界级的先进技术,为中央政府和企业获取重在经济效益的IT服务,使服务实现更高效,从而满足市场大众的希望与市场需求。

最终,工程项目能协助中央政府做到对高新产业的允诺,为青岛的城市化持续发展奠定有力的基础,助推社会发展。惠普将和青岛政府携手,对该项目投入大量资源,以吸引更多外资项目的进入,形成高端产业群。

二、计划单列市

1986年10月15日,青岛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计划单列市,这意味着它将拥有等同于省级的经济管理权利。次年9月,青岛市外贸计划单列实施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自此青岛拥有了自营进出口权。那么青岛成为计划单列市将能获得怎样的发展呢?首先,青岛能够筹得更多的资金投资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青岛在实施计划单列后,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不必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同意,而是归属国家计划项下,理论上,青岛可以将其主要计划上报给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务院等有关机构。举个例子,如果国家制定关于无形资产投资、财政信贷、援助物资、工人工资、对外贸易、外汇储备和基础文化教育等计划指标不必通过山东省政府,直接传达给青岛。

再者说,青岛彻底改变了之前采用的分配留成机制,企业不必在获得国外收入后,根据国家管理规定,将其分配使用后的国外货币净收入,按规向财政机关办理外汇留成。这一措施的出现,对青岛生产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调动是企业的积极性,青岛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这一点对比之前的经济指标,1990年青岛出口创汇相较于1985年增长一倍,同时产品零售总数提高一倍,全市居民年末储蓄额提高3倍。

总而言之,计划单列市为青岛获得了更多的力量,产生相当多的财政供给,提供给公众更为便捷的公共设施,提高大城市日常生活条件。

三、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于1984年10月,作为国家首批开发区,通过青岛政府的大力开发,它成为全省最佳现代化城区。为了吸引更多外商入驻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政府斥巨资建造开发区公路,电力等基础建设,并史无前例的开辟名牌走廊,吸引驰名品牌的入驻。同时为了易于进驻中小企业办理相关业务,青岛政府启用了“企业绿色通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开发区培养了六大主导产业,新增了高新技术,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青岛开发区的一大动力,其产值已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的百分之三十多。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正以“引一个项目、带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为口号,吸引着众多名牌企业带动青岛经济发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青岛本土企業海尔集团入区后,吸引一批知名品牌帮助海尔进行高质高效的生产,其中中天机械公司在这种互利互惠的合作中,年产值千万元。再比方说,两家玻璃企业进入园区,马上就有开发区原企业开始供应耐火材料等必备产品,同时两大玻璃厂也有合作,一家生产毛玻璃紧接着投入另一厂更为先进的生产线进行深加工,最终又能为多种家电品牌提供专用玻璃,这种互帮互助,彼此间学习的文化氛围,能帮助中小企业取得更快的发展。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青岛正朝着国际化方向不断努力着,奋斗着。去年青岛在奥帆基地顺利举办的上合峰会,让世界在奇幻的灯光中,看到了魅力十足的青岛。人常说,国家政府的体制决定城市的改革速度,同时决定着开放的宽度。在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的时代,体制的变革决定着开放的延伸。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两次计划单列,让青岛拥有了更多开放发展的决断权。

本文来源:http://www.hnszbcy.com/zishuzuowen/52067/

为您推荐

入党申请书3000字(合集三篇)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入党申请书3000字(合集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05-10 12:51:56   入党申请书3000字范文最新版   入党申请书3000字范文大学生最新  

大学生个人自传3000字【4篇】

四年里,我始终坚持 "天道酬勤 "的原则,一日三省,自信品格的日趋完善;勇于行事,务实求新,自信工作有所成绩;三更灯火,寒窗苦读,相信学有所成。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个人自传3000字【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5-10 12:51:11   大学生个人自传3000字范文最新版免费   大学生个人自传3000字入党  

3000字《罪与罚》读后感范文汇总五篇

“自吾闻子之言,一年而野,二年而从,三年而通,四年而物,五年而来,六年而鬼入,七年而天成,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九年而大妙。”读《匠人精神》,想到《庄子·寓言》里这段学生对老师说的话。但凡专习一事而有成,所经关要大抵无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3000字《罪与罚》读后感范文汇总五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2024-05-10 12:51:07   3000字《罪与罚》读后感怎么写   3000字《罪与罚》读后感作文  

疫情期间志愿者的社会实践报告3000字(锦集4篇)

社会实践报告是进行社会实践后需要完成的报告,是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深入实际、深入社会,对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总结报告。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疫情期间志愿者的社会实践报告3000字(锦集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5-10 12:50:59   疫情期间志愿者的社会实践报告3000字怎么写   疫情期间志愿者的社会实践报告3000字内容  

2022年形势与政策论文3000字六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形势与政策论文3000字六篇,欢迎品鉴!

2024-05-10 12:50:51   2022年形势与政策论文3000字台湾问题   2022年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1500字